诞生于烽火岁月的江西省丰城中学

更新日期:2021-07-20


“山川挺秀,气所钟;龙泉太阿,伊古攸崇;进德修业,不负初衷;淬砺奋发,有始有终。”这是由江西省丰城中学创始人,第一校长徐书海亲自撰写的校歌。隽永钟灵的歌词,激越昂的旋律,穿越历史时空,久久回荡在广袤剑邑大地。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丰城中学的创立之初。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南昌沦陷,日寇窜犯三江口一带,丰城形势危急。省会南昌一些学校因战祸迁往山区吉安、赣州等地。本县学子深造升学需要远赴吉安和赣州。诸多不便造成当时丰城许多优秀学子辍学。徐书海原在南昌著名的鸿声中学任教,由于日寇进犯,鸿声中学于1938年转移泰和。徐书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经验他在原校转移谴散之际,怀着一腔报效乡梓的热情,毅然申请辞职回乡创办中学。

于是,在抗击日寇喋血激战前线附近,一所新型中等学校诞生了。它就是丰城中学的前身丰城县立初级中学。时空旷远,历史悠然,千年古城终于有了自己第一所中学了。它创办于19409月,校址设立在张巷白马寨杨家祠、仁公祠。

徐书海,字孟涛,丰城桥东上青村人氏,毕业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徐书海是当时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造诣较深,且深耕教坛,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成绩斐然。办学期间,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还亲自编著了初中国文教材全套共六册,由艺文书社出版发行。此套教材浅显易懂,文以载道,深得教育界好评,很快被全省许多中学采用。

建校伊始,内忧外患,艰难困苦,当时只招收了两个班学生,共计138人,有教员9人,工友3人。徐书海任校长,曾广烈任教务主任,蔡文忠任事务主任。

1941年秋,日寇窜犯丰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学校为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将学校向山区转移,新校址选择在洛市进罗山的关口攸洛刘家祠和流沙村夏家祠。当时开设了五个班,200名学生,教职员工增至18人。

攸洛和流沙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寝室和办公室散落在附近村庄祠堂和庙宇。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而且又分散在附近几个村庄,相隔较远。生活、学习和管理极为不便。

因为学校突发事件,徐书海向校委会辞呈,回到南迁泰和的江南中学任教务主任。由涂穗接替校长职务。

1942年,继任者涂穗考虑到办学硬件是稳定一个学校的基本要素,教学环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积极努力,多方斡旋,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把学校搬迁到了县城,暂时寄留于县城区福音堂(现剑光街办所在地)和下天符庙(原党校所在地)

1943年,由于学校占用了福音堂及其它设施,福音堂是基督教徒礼拜聚会的教堂,因而遭到了全县基督教徒的反对他们通过南昌基督教总会向当地政府施压,迫使学校搬出。通过协调,学校又搬迁到坪湖旁的黄家祠和葛家祠(原粮食局所在地)

1944年,由于校舍规模受到限制,而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校在桥东赵家村设立了分校。

1945年秋,抗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学校在圣庙旁边增设了高中部。

其间学校动荡不安,校长更替频繁,涂穗以后,李学端、王道琴、熊风斌历任校长职务。

1946年春,徐书海返回丰城复职,执掌校长之印。

1947年,通过积极努力,在各方面帮助下,新建了一幢校舍。学校也由原来的丰城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丰城县立中学。

1948年,在此之前桥东赵家村设立的分校,计有初中三个班,学生100余人,校长方乃望。同年初,分校合并到总校。随着学生的增加,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等教学设施完善,学校已经初具规模。

其间,徐书海任校长,张威宽任训育主任,姜定邦、刘守庭任教务主任,崔文锦任事务主任。

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学校迎来了新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时任丰城县长的袁立忠兼任县立中学校长,校务委员会负责人李达主管日常工作。此时,由于志刚为校长的丰城县立简易师范和钟子瑜为校长的丰城私立育才中学相继并入本校。合并以后的学校定名为丰城县联合中学。学校设立在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所在地(现丰城一中)

八十载沧海桑田。如今,江西省丰城中学已发展成为拥有140多个教学班,8000多名学生,500名教职员工的全省重点中学。

作者:张代俊

编辑:刘嘉玲  责任编辑:周星华

审核:胡俊伟  终审签发:聂俊峰